当前位置: 首页
新闻中心

膏方,让调养成为享受

阅读次数:433次 发布日期:[2017/1/2 8:13:00]   【 打印 】 【 关闭 】

膏方由来已久,由于其组方复杂,熬制烦难,先前多在宫廷及少数富裕家庭使用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改善,加上中医专家的个体化处方和先进的熬膏技术,使得膏方进入寻常百姓家庭,为广大群众养生健身、防病治病服务。找医生去开膏方,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。吃膏方成为一种享受。


冬令进补推崇膏方

人与自然息息相关。四时气候更迭,春温、夏热、秋凉、冬寒,万物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冬季时气候寒冷,人体精气内藏,蓄积以应对时令的寒冷,并能满足来年的生发的需要。

人们进补,推崇冬令,这时进补人体更能吸收营养精华,贮藏于体内,有助于体质的增强。冬令进补能为来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。民间就流传有“今冬进补,明年打虎”的说法。

冬令进补,主要是指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,进补的方法有食补和药补。药补,传统的有丸、散、膏、丹,现代又有口服液、胶囊等。在这些剂型中,人们推崇的还是膏方。


膏方不仅仅是进补

平时大家看中医后取回的多是汤药,很少有膏剂,只有冬令进补时节,才会要求医生开补膏;通常医院药店,代客熬膏,宣传的也是进补,于是,说起膏方,人们多半认为是补膏。

其实,膏仅是一种载体。其中用药需根据服用者个人的情况、疾病的性质,以及四时气候等各方面的因素而组方。欲进补的,或补阳,或补气,或补阴,或补血,还有气血双补,阴阳兼顾的;祛病的,针对寒邪、热邪、痰湿、瘀血之病邪属性,膏方能温散、清热、祛湿化痰、活血祛瘀,以应对治疗各种病症之所需。

《黄帝内经》讲述中医治病的真谛: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……疏其血气,令其调达,而致和平”。膏方完全能实践中医治病的真谛,辨证论治,调和全身阴阳气血。正如名医秦伯未先生所说:“膏方非单纯补剂,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”,所以膏方不仅仅是进补。


将膏方调配到最好口感

膏方的组成中,多数种治法同用,且多方组合,一般用药在20~40味左右,适合比较复杂的疾病的治疗。一料膏方的常用剂量约相当于汤剂20~30剂。一次制作, 可供较长时间服用。且现今多交付专业人员熬制,对于服用者来说,十分简单方便。

膏方的处方用药,应充分考虑服用者的需要,做到主次分明,寒热相济,阴阳交融,五味调和,兼顾脾胃消化吸收。同时,膏方中还加有核桃肉、枸杞子、红枣、芝麻、冰糖或蜂蜜一类,既适应了祛病与保健的需要,又能获得很好的口感。


找有经验的中医师开膏方

膏方古已有之,以前用得最多的还是在宫廷,如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中载录了延年益寿膏、菊花延龄膏、资生健脾膏等50余方。古今许多名医十分推崇膏方,在江浙一带膏方更有广宽的市场。

膏方的使用,必须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师处方。一些医院规定只有副主任中医师以上职称者才有资格开膏方。其原因,膏方涉及到许多中医理论。需量体裁衣,正确选用补益药,掌握不同胶类药的使用,才能使膏方的调补作用发挥出最佳功效。

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就进补而言,有虚才用补,要做到虚什么补什么。精神疲乏,说话无力,稍动就感气急,食欲不振,进食后腹胀,大便不成形,容易出汗,稍受凉即感冒的,为气虚,可用人参一类补气;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,唇色淡白,指甲不红润,常感头晕眼花,心中悸动,失眠多梦,手脚发麻的,为血虚,可用阿胶一类补血;疲乏无力,身寒怕冷,精神萎靡,蜷卧嗜唾,面色淡白,口淡多口水,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,夜尿频繁,大便溏稀的,为阳虚,可用鹿茸一类温阳;形体消瘦,口干咽燥,低热,心烦难以入睡,睡中汗出,性情焦躁,容易发火,大便干结的,为阴虚,可用鲜铁皮石斛一类养阴。虚证落实到具体脏腑,又有补益肺脾心肝肾的不同。

体胖之人,多有痰湿,多阳虚,既宜温阳,又当祛痰湿;体瘦之人,多有阴虚、血亏津少,往往生内热,多见烦躁易怒、口干咽痛等,在滋养的同时,还要注意清虚火,鲜铁皮石斛最为对证。

此外,还有加糖加酒等问题,这既是矫味的需要,还关系到药效的发挥。同时要兼顾到膏方的粘稠度、口感,以及贮存、较长时间服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。






医馆地址: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西50米(阜阳一道河与阜王路交叉口,阜阳市中医院西侧300米处)
健康热线:0558—7117666   0558-8522222

期待您的光临!!!